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2025年“挑战杯”院级初赛选拔
2025-03-05 来源: 浏览次数:0
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
2025年“挑战杯”
院级初赛选拔
2025年“挑战杯“即将开始,你是否在为参赛细节焦头烂额?或是为比赛流程而烦恼?不用焦虑,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,特此举办院赛选拔,进一步对优秀的作品进行选拔与指导。
一、赛事深度剖析
01 丰富多样的赛事类型
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:专为本科学生开设,重点在于对数理、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探索成果展示。此类别着重考查参赛者对基础学科的深度钻研程度,以及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。
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:设置了发展成就、文明文化、美丽中国、民生福祉、中国之治这五个方向。参赛作品要求深入社会展开调研,通过真实的数据和实际案例,对社会热点、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,进而提出独特且有价值的见解。
科技发明制作:分成A、B两个类别。A类作品通常科技含量较高,制作过程需要较大投入,像一些复杂的科研设备发明就属于此类;B类作品制作投入相对较少,主要是能为生产技术或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小发明、小制作,例如简易智能收纳装置,更注重其实际应用价值和未来转化的可能性。
02 层层递进的赛事进程
本次比赛分为院赛、校赛、省赛、国赛四个阶段。首先参赛者需上交作品参加院赛,届时专业教师会进行评审并给予指导。在院赛中表现出色的作品,将有机会参加后续比赛。
03 严谨细致的评审标准
创新性(占比30%):这是评审的核心要素。要求作品具备技术上的独特优势,模式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,能够真正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,杜绝那种只是简单拼凑现有技术的“伪创新”。
实践性(占比25%):重视项目落地后的验证数据,比如用户数量、营收情况、专利申请情况等。若有与政府、企业、高校合作的实际案例,将会为作品加分,以此来证明项目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
社会价值(占比20%):与国家战略相契合至关重要。乡村振兴、碳中和、老龄化等热点领域的项目会更受关注。以第十八届获奖项目为例,“科技 + 民生”类项目占比超过60%。
团队能力(占比15%):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团队更具优势。团队内部成员分工要明确合理,成员拥有已发表论文、竞赛获奖等成果,也会对团队整体加分。
答辩表现(占比10%):考查参赛者的逻辑思维是否清晰、对数据是否敏感以及应对质疑时的应变能力。在答辩过程中,清晰流畅、自信大方地展示项目内容十分关键。
二、各赛道取胜策略
01 主体赛三大类目决胜要点
自然科学类论文
评委重点关注数据的真实性(需提供原始实验记录)、理论方面的突破性(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)以及应用潜力(如在医疗、环保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)。需要注意避开无对照组实验、数据统计方法错误、参考文献陈旧(建议近5年文献占比不低于40%)等问题。
哲学社科类报告
高分作品通常遵循这样的模板:先提出社会痛点问题,接着进行调研设计(样本量一般不少于500份),然后运用SPSS软件或质性编码进行数据分析,最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。比如2024年国赛特等奖作品《县域乡村振兴中的“数字鸿沟”破解路径》,采用了问卷、访谈、田野观察相结合的混合调研方法。
科技发明制作类
A类(高精尖)作品要突出自身的技术壁垒(如专利布局情况)和成本优势(与市场上同类产品对比);B类(实用型)作品则要着重强调其可推广性(如已获得企业合作意向书、试用反馈报告等)。
02 专项赛的破局突破技巧
红色专项
A类(高精尖)作品要突出自身的技术壁垒(如专利布局情况)和成本优势(与市场上同类产品对比);B类(实用型)作品则要着重强调其可推广性(如已获得企业合作意向书、试用反馈报告等)。
揭榜挂帅
企业命题方向,新能源赛道主要聚焦储能技术(如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优化);芯片领域重点关注边缘计算AI芯片能效比的提升。方案书的关键在于用甘特图展示技术路线图,通过成本收益测算呈现商业模式。
黑科技专项
评委更看重技术的颠覆性而非短期内的落地情况,例如2024年获奖作品《基于脑机接口的沉浸式元宇宙交互系统》。如果无法展示实物,可用3D建模动画搭配第三方机构验证视频作为替代展示方式。
03 三类热门选题模式
模式一:技术下沉型
技术下沉型:将前沿技术(如AI、区块链、量子计算等)与民生短板领域(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)相结合。例如2024年国赛特等奖《基于联邦学习的基层医疗AI诊断系统——覆盖7省23县的应用实践》。
模式二:政策响应型
政策响应型:结合部委年度专项(如工信部“智赋百景”)与区域特色。比如针对东北振兴的《智能农机装备共享平台——以黑龙江垦区为例》。
模式三:学科交叉型
学科交叉型:运用A学科的方法论与B学科的应用场景相结合。例如心理学与元宇宙结合的《VR治疗青少年社交恐惧症》。
三、材料准备须知
01 申报书填写规范
团队成员分工要清晰明确,标注好“技术开发”“数据分析”“商业运营”等具体角色,避免出现“挂名”现象。指导教师签名在作品完成后进行(目前暂不考虑),参加院赛的作品可以提前联系指导老师获取指导。
02 作品文本规范要求
论文类摘要禁止使用“首次”“填补空白”等绝对化表述,可改为“探索性研究”“初步验证”等。发明类说明书必须包含“具体实施方式”章节,以便评委判断其可行性。
03 佐证材料准备
必选项:指定在知网或万方进行查重并提供报告、专利受理通知书(未授权也可以)、涉及政府部门数据时需提供调研授权书
加分项:媒体报道截图、企业合作意向书、以vlog形式记录的实验过程视频日志,能使材料更加生动形象。
04 参赛人数
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(大挑)一个队伍的参赛人数一般根据作品类型和具体赛事要求有所不同:
个人作品:作者限1人。
集体作品:作者一般不超过5人,在一些特殊情况下,如作品涉及跨学科、跨专业等复杂项目,经主办单位同意,团队人数可能会适当放宽,但通常也在10人以内。
05 参与时间
2025年3月5日——2025年3月25日
06 作品展示形式
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
参与主体:仅限本科生。
内容范围:聚焦基础学科前沿探索,涵盖数理、生命科学等领域,展示相关研究成果。
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
和学术论文
内容方向:围绕发展成就、文明文化、美丽中国、民生福祉、中国之治5个组别展开。
具体要求:需要深入社会调研,以数据和案例为依据,探讨社会热点、难点问题并提出独到见解。
科技发明制作
A类作品:科技含量高、制作投入大,例如一些复杂的科研设备发明。
B类作品:侧重于投入较少,能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、小制作,像简易的智能收纳装置等,更注重实用性和转化前景。
专项赛
红色专项:以红色文化为主题,如“红色文旅数字化传播”“老区产业振兴案例”等,在内容设计上要关联当代青年责任,视频脚本可采用“故事线+数据可视化”的形式。
揭榜挂帅:针对企业命题开展,如新能源赛道的储能技术(如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优化)、芯片领域的边缘计算AI芯片能效比提升等,方案书核心包括技术路线图(甘特图展示)、商业模式(成本收益测算)。
黑科技专项:聚焦具有颠覆性技术的项目,如《基于脑机接口的沉浸式元宇宙交互系统》,演示时若无法展示实物,可用3D建模动画+第三方机构验证视频替代。
07 作品提交
参赛选手可将作品于参加时间内提交至邮箱2664628441@qq.com,作品名称备注为姓名+参赛作品名(多人参加只需要备注队长名),实物作品可先提交照片至邮箱,线下评审阶段将实物带来现场进行评审。
08 赛程奖励
每位参赛选手可以报名到梦空间“挑战杯”活动获得到梦空间积分,优胜者额外进行评选并发放相关奖品。
四、赛事解答
若有疑问,可以加入QQ群进行咨询,QQ群号为:191349811。
(图文/李梁正;审核/王国良;监制/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新媒体中心)